幸 福 新 密 碼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講座:林芳忠

      講座簡介現職: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台灣金融研訓院菁英講座、國家文官學院講座 全國工業總會公平交易與消費者關係委員會委員 中國兩岸消費者保護權益協進會榮譽理事長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、台灣消保協會委員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服務區督導委員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諮詢委

 、前言 幸福是每個人畢生所追求的, 但什麼是幸福?-----財富?地位?愛情?榮譽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、幸運的定義 幸福,是指個人感覺物質無缺、心靈充實。 幸福其實是一種感覺,因每個人的感覺不同,因此,對是否幸福 的感受當然也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、幸福的法門  一、由於人類對物質享受的慾望是無窮盡的,對內心精神滿足的追求更是無止境的,要讓人感覺物質無缺、心靈充實是非常困難的,因此必須要有特殊的法門,那就是踐行「心靈環保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「心靈環保」的概念是法鼓山聖嚴法師於西元1992年首次提出,2000年在聯合國「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」中正式提出「心靈環保」理念,2002年被列入聯合國「地球憲章」中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、「心靈環保」就是「心靈環境的保護」,也就是 要保護好我們的心靈環境,使不要遭受物質與心理慾望的污染,,並培養心靈內在的人文、藝術素養,型塑人類純淨、良善、多元發展的心靈環境,以提升人的品質,使每個人都能「以健康、快樂、平安的身心,照顧自己、照顧社會、照顧大自然,使得我、你、他人都能健康、快樂、平安地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之中」,建立和樂社會之人間淨土。所以,心靈環保,就是以觀念的導正,來提昇人的素質,除了能夠不受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內心的衝擊之外,也能以健康的心態,面對現實,處理問題。以「心」出發,用慈悲心、智慧心來淨化人心,淨化社會。淨化人心要少欲知足,淨化社會就要關懷他人。 

   、心靈環保的內涵心靈環保的內涵就是心五四:

       一、四要→需要、想要、能要、該要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、四它→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接受它

          三、四感→感化、感動、感恩、感謝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四、四福→知福、惜福、培福、種福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五、四安→安心、安身、安家、 安業

一、四要:需要、想要、能要、該要 是安定人心的方法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其實,人真正「需要」的並不多,而是「想要」的太多。人真正的需要是什麼?餓了需要食物、冷了需要衣服、風雨來了需要有地方遮風避雨,生活夠用就好,不需要追逐太多的錢,這樣,就可以避免很多的浪費、減少很多的苦惱,自然可以活得清安自在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既然「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」,就應該要思考「能不能要」、「該不該要」。需要的才要,把不需要的、不能要的、不該要的全捨掉,你將擁有快樂和幸福的人生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四它: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接受它 是解決困境的方法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處於困境、危機,不能逃避,逃避不能解決問題,而是要坦然以智慧「面對」,先不必追究原因也無暇追究原因。人生本來就是一連串起伏波折,遭遇困境時能勇敢「接受」,就是一種智慧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2.對於任何不好的情況,配合因緣,盡力「處理」,能改善就盡力改善,能補救就盡量補救,如果已經無法處理,也不必失望,繼續努力,下次還有成功的希望。不要一直放在心上,耿耿於懷,要學會「放下」。要了解,放不下自己是沒智慧,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,每個人都要懂得放自己一馬,也要放別人一馬。

   三、四感:感化、感動、感恩、感謝 是與人相處的方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1.世界上最難感化的人是自己;能感化自己,心地清淨自然就能感化別人。因此,要想感化別人,就必須知慚愧、常懺悔、以慈悲智慧感化自己,才有可能感化別人。我們能對生活中一抹燦爛的微笑、一個溫暖的感謝、一句鼓勵的讚美、一個關懷的眼神感動嗎?如果我們願意以這樣的小感動善待別人,別人也會這樣善待我們,先從自己感動做起,自然會產生力量感動他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2.為人要隨時隨地心存感恩,當別人為我們服務時要心存感恩,當我們為別人服務時也要心存感恩,因為有「他」我們才有服務的機會。也才能獲得「服務的喜悅」,以歡喜的心去服務,所得到的喜悅就是最好的回饋。做人也要隨時隨地心存感謝,以感謝的心,感謝在順境助我一臂的人;以感謝的心,感謝在逆境激勵我們成長的人。

     四、四福:知福、惜福、培福、種福 是增進福祉的方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.人要懂得知福、惜福,知福自會知足常樂,惜福才會珍惜擁有,感恩圖報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除了知福、惜福外,也要培福、種福。「福」就像存款一樣,如果只知一味享福必有享盡的一天。因此,必須廣種福田,培福、種福,讓我們的福越累積越多,永遠享用不盡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、四安:安心、安身、安家、安業 是提昇人品的方法要安心,就必須少欲知足,沒有強烈欲望;要安身,就必須勤勞節儉;要安家,就必須家庭成員互相敬愛、互相學習、互相體諒、互相關懷;對自己的職業守本分,負責盡職,並喜歡自己的工作,當然也就能安業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伍心靈環保的實踐心靈環保的具體實踐就是「心六倫」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、家庭倫理二、生活倫理三、校園倫理四、職場倫理五、族群倫理六、自然倫理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家庭倫理家是人類最基本的組成單位,也是大多數人心靈的最佳避風港,唯有和樂溫暖的家庭才會有幸福快樂的人生。 1.家人(尤其是夫妻)的關係,是倫理的關係而非論理的關係,家庭中只求生活和樂,不爭誰大誰小、誰對誰錯。 2.家庭的每一個成員,都應該要盡責盡分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對長輩要感恩孝敬,對平輩及晚輩要關心照顧,珍惜成為一家人的緣分,時時心存感恩,時時予以掌聲,建立和樂溫暖的家。 3.我們要以四安、四要、四它、四感、四福來促進家庭和樂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二生活倫理生活倫理的重點是節約、簡樸、不浪費,以及尊重自己,也尊重他人。 1.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與他人密不可分,必須對人類的生活負責,因此要珍惜人類共有資產,過著節約、簡樸、不浪費的生活。發自內心過簡樸的生活,慾望自然就會減少,生活也自然就能快樂,也就是「知足常樂」。但是,節儉不是吝嗇,而是當花則花、該省則省。 2.在日常生活中,給自己方便之餘,也要給別人方便。不管在任何的時地、狀況之下,都要考慮到自己的所作所為,是否會對他人帶來不便、麻煩與困擾,以及對後來的人是否有後遺症。不放縱自己,經常想到如何使他人更方便、更受益、更快樂。 3.我們要以四安、四要、四它、四福來培養簡約、尊重的物質與心靈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校園倫理校園倫理是學生、老師、家長,三方面要互相尊重、支持,和諧互動。 1.學生有才智、背景的不同,老師必須要「因材施教」,除要付出愛心、耐心,並提升教學的智慧與技巧,以帶領不同條件的學生外,也應將正確的人生觀融入教學,在潛移默化中,幫助學生的學業與品行一起成長;家長與學生則要尊敬老師、感恩老師;同學間則要互助、互愛。 2.學生的角色是求學受教,老師的角色是傳道、授業、及幫助學生養成健康開朗的人格,家長則是支持正常教育體制發展的後盾。三者應各盡其責,彼此尊重、互相關懷,扮演好各自的角色。 3.我們要以四安、四要、四它、四感來創造校園的安定與和諧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職場倫理職場的主體包括企業主、員工與顧客。 1.企業主、員工與顧客三者是一種互助的社會關係,更可說是一個共同體,彼此的利益都要兼顧。企業主、員工、顧客,任何一方都要各盡其分、各盡其責,盡心盡力完成工作,創造企業利潤,以最好的產品回饋給社會大眾,使三方都受益,對社會也都有貢獻。 2.任何職場成員都要守分、負責、盡職,互相關心、合作,彼此成就,使職場氣氛溫馨和睦,欣欣向榮。 3.我們要以四安、四要、四它、四感、四福來營造順遂的職場生涯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族群倫理族群分野是一種自然現象。族群倫理,就是對不同族群、不同文化、不同語言、不同習俗、不同宗教等的尊重與包容,以及同一族群間不同階層的平等對待。 1.要敞開胸懷去接觸、認識,大家一起做朋友,相互的尊重、包容與平等對待,相互的學習與奉獻。 2.不同族群之間,彼此相互合作,共同促進繁榮。 3.我們要以四感、四福、四它來促使族群融合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自然倫理自然倫理的關懷主體,就是自然生態,包括生物與非生物的資源與環境。 1.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石,都與人類的生存有關,要珍惜、保護自然資源,使地球生態更多樣化,自然資源更豐富,自然環境更整潔、更美化,讓地球更具有未來性,提供人類更安全的生存空間。 2.保護自然要從自己做起,不浪費、不破壞自然環境,愛護、珍惜有限的自然資源,同時,透過一己的影響力,讓身邊的人也認識自然環保的重要,共同對我們所棲身的大自然,盡一份保護、照顧之責。 3.我們要以四安、四要、四感、四福來做好自然環境保護。 陸、結語幸福是沒有一定的標準,只要一個人感覺他物質無缺、心靈充實,那這個人就是幸福的。要讓一個人感覺他物質無缺、心靈充實,最重要的法門就是心靈環保,而心靈環保的內涵就是心五四,心靈環保的具體實踐就是「心六倫」,也就是應用心五四的方法,具體實踐「心六倫」。

個人相信,每個人只要能這樣做,那他就是幸福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中壢市幸福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